66辆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抵青 无轨电车优势显现

  日前,记者从青岛公交集团获悉,66辆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抵青,这批新车配备了岛城现运行车辆所没有的安全装置,如可全车喷淋的干粉灭火系统、一键自动破窗装置等,被称作岛城“最安全的公交车”之一,将陆续投放在2路、5路、30路线。
(青岛公交集团用图)66辆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抵青
66辆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抵青
配备新型安全装置
和青岛现有公交车不同的是,新车上客门位置设立了易燃液体检测仪。“凡是携带液体上车的乘客,只需打开液体瓶盖后靠近仪器,它便能分辨是不是易燃物。”据公交车生产厂家的工作人员介绍,“新车车头和车尾都配备了雷达,车内则设置了多个监控探头和烟雾报警装置,可随时监控车内和车外情况。车窗玻璃旁,还放置着多个逃生锤。在新车车厢中部,竖立着一个大盒子,是公共客车客舱灭火装置,如果发生火情,可以快速将火扑灭。”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保证市民安全,此次岛城采购的新车,全部配备了该灭火装置。该灭火装置可以通过两套系统触发,其中一套在驾驶室,是一个红色按钮,司机可以在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操作。另外一套,则需借助分布于车厢的烟雾警报器,一旦警报器发出警报,灭火装置也会启动。“逃生锤、灭火装置都有,一旦发生危险,可确保乘车市民能迅速撤离。”公交集团市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青告诉记者表示,新车是岛城公交车首批设立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的车辆。
不搭“辫子”也能运行
“这批车就像是一个智能大盒子,配备了多种相对先进的设备,而且既能搭着辫子跑也可以拖杆像纯电动车一样运行。”该工作人员表示,双源无轨电车是可以分别使用线网电源驱动和使用自身配置的动力电池组驱动,具有良好的脱线行驶机动性能。在有线网的情况下,由线网供电,动力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在无电网区,由动力电池组供电。相比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样零排放无污染的双源无轨电车更加经济实惠。
据悉,双源无轨电车正常行驶同时可给电池充电,而且只需在线网下运行线路全程的1/3到1/2,剩余路程用动力电池行驶,就能保证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平衡。“充满一次电,电池可以保证车辆行使百公里左右。”工作人员表示,新车可确保电车线网在发生意外故障情况下,使用自带电池进行运行防止电车集体“趴窝”。
承载老青岛人记忆
作为岛城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2路线承载了很多老青岛人的记忆。1959年11月,青岛市成立了电车筹备处(辽宁路133号三楼);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根据青岛市地形特点,在市区以无轨电车为主,以公共汽车为辅,对无轨电车的修理厂、保养场、整流变电站和公共汽车保养场、车站等做了规划布置。同年7月,无轨电车一期工程正式施工;1960年10月21日,从火车站车站到市立医院车站的线路架设完毕,并正式通车;1960年12月,市立医院车站至东镇车站的线网架设完毕投入运行;1963年1月,第一条电车线路由西镇至延安路广场正式建成,全长7.7公里,该线路编号为2路。1985年该线路延长0.31公里,终点站名为手表厂站。1963年7月18日,第二条电车线路开始筹建;1965年,由火车站到造纸厂全长13.4公里的5路电车线全部建成。1980年,第三条电车线路开始筹建,1981年第三条电车线路通车,自东镇到造纸厂全程8.5公里,路线编号为30路。目前,三条电车线路共有电车110部。
无轨电车具有牵引力大、营运成本低、噪音小、无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青岛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无轨电车曾是青岛市公交车辆的主要车型之一,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岛城电车的发展进入停滞期。当前,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无轨电车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2018年,公交集团开始陆续改造并引进新型双源无轨电车,计划逐步将2路线全部更换为双电源无轨电车,让2路线这条承载着无数老青岛人美好记忆的线路成为青岛市流动的名片。

相关产品

评论